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
皇太后病重,康熙亲自侍疾,他看着昏睡不起的人,环顾着身边明显偏蒙古风格的摆设,知道这个一生不争不抢的老人,弥留之际还是惦记着自己的故乡。
这位号称是科尔沁部的明珠,曾经也是漂亮的、鲜活的,如今困在皇宫几十年,或许死了也算是解脱了吧。
康熙对这位嫡母是敬重的,毕竟从来不难为自己、忤逆自己,只要是他的吩咐都能第一时间完成,从不与外臣结交,就算是蒙古这些年也断了联系。
既如此,皇额娘,你最后再帮朕一个小忙,朕送你回蒙古可好?
看着一直处于睡梦中的皇太后,康熙做了一个决定。
几日后,皇太后卒于宁寿宫,据说死前只求了皇上一件事,就是想见见太子。
许是病糊涂了,她说的是太子而不是废太子,皇上没有纠正她,并传胤礽到宁寿宫觐见。
就这样,胤礽顶着废太子的头衔,在康熙的默许下,搬进了咸福宫,和佟桂宁及弘昭住在了一处。他虽然并不刻意的走动,但是康熙几乎每日都会召胤礽陪驾,弘晖读书的活儿终于被人抢走了。
胤礽被废之后,仿佛终于挣脱了枷锁,周身不止没有阴郁之气,反而更加温文尔雅。就是囚禁期间伙食不好,人清瘦了许多,再加上之前长时间的下跪,导致走路快一些腿脚能看出来有些不自然。
面对康熙,他非常平静:“儿臣这段时间想了许多,仿佛过去这几十年像是做梦一般。如今梦醒了才知道自己辜负了皇阿玛的教导。”
“儿臣能像如今这般随侍皇阿玛左右已是万幸,皇阿玛,如今儿臣有了弘昭才能体会您当时的心情。”
“大哥许是一时想岔了,我们兄弟一场,这太子之位儿臣担当不得,大哥居长又勇猛无双,当为大清开疆拓土,皇阿玛三思啊。”
康熙听着觉得心里无比的熨帖,这才是他的好儿子。
微微眯着眼睛,康熙觉得吃了叶大夫的药,眼睛并没有好转,于是这段时间药停了,当然叶大夫也不在宫里了。
胤礽离他很近,近到康熙抬眼就能看清楚他的微表情。
“不养儿不知父母恩,你能及时回头就是好的。”康熙如此这般说着,两人似乎都忘了,太子还有两个十几岁的儿子呢!
******
眼见胤礽和康熙又进入了蜜月期,朝廷上不知道从哪里刮来一股妖风,又提起了立太子一事。
由于康熙之前言明过,不允许大家商议太子之位的归属,说立谁是他当皇上考虑的事情。所以,这段时间表面上来看已经风平浪静了。
提起这件事的正是纳兰明珠,他的权势早就不如从前了,如今也只是勉励支撑家族。
明珠上了一个乞骸骨的折子,里面写的大意是这样的。
臣老了,如今一天也吃不了一碗米饭,喝不下一碗汤,看书还得借用西洋人的放大镜。这么多年承蒙皇上不弃,纳兰一族上下沐浴皇恩,发展的蒸蒸日上。正因为此,臣更加清楚,皇上需要的是更为年轻的臣子,臣希望能卸甲归田,当个富家翁。
臣与皇上君臣相得十数年,自认为窥得皇上心事几分。如今太子已废,大阿哥已毁,臣斗胆一言。众阿哥中八阿哥是大富大贵的面相,对下懂得礼贤下士,对兄弟友爱,对皇上您尊敬,正是皇子中的典范。
如皇上仍有立储之心,臣举荐八阿哥,请皇上考虑一二。
康熙反复看了几遍明珠的折子,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,老大被自己摁下去了,他的势力到哪儿去了?
如今看来是被老八收了,这倒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吃了个饱饭啊。
是了,老八后院还有纳兰家的一个女儿呢,仿佛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,怪不得纳兰家都倒戈投奔他了,原来铺垫在这儿呢。
康熙越想越气,也不管皇宫已经下钥,将诸位年长的皇子纷纷喊道了养心殿。
夜已过半,宜婳和胤禛早都去会周公了,被苏培盛硬生生的喊了起来。
听说是康熙急召,宜婳一下子就清醒了,她猛地坐起来,盯着外面漆黑的夜色:“爷?”
胤禛感受到了宜婳的不安,低头安抚了她几句:“没事,皇阿玛不单单召见我,开府的皇子都被召了进去。天色还早,你睡吧。”
这怎么可能睡得着,宜婳披着被子坐起来,看着胤禛穿衣洗漱,玉玲端来了小厨房一直闻着的羊汤和大饼给胤禛充饥,这时候出去,还不一定什么时候能回来,还是先垫垫肚子的好。
胤禛三五口干掉了一张饼,两口将羊汤一饮而尽:“弘晖那里今日别去上书房了,我和皇阿玛告假,你们在家里好生呆着,别怕。”
宜婳点点头,目送胤禛离开,她让玉玲将书房的灯点燃,坐在椅子上思绪乱飞。
弘晖在前院许是被胤禛的动静吵醒了,此时已经穿戴整齐来请安了,宜婳让他进来书房坐:“今日阿玛给你放了一天假,在家里教弘昀读书吧。”
弘晖看着宜婳,点点头,表示自己明白了。
“额娘,儿子或许知道阿玛此行的原因,昨日儿子在宫里给皇玛法读奏折,看见了纳兰相爷的折子,儿子只是大略扫了一眼就觉得不好,那内容不应该是儿子知道的。”
“皇玛法最近眼神不太好,儿子就用了个障眼法把那本折子换了,如今皇玛法可能是自己翻阅到了,才这般大动肝火。”
“您别担心,那封折子牵连到大伯、二伯还有八叔,和阿玛无关。”
弘晖见宜婳有些慌,赶紧给她吃定心丸:“您别怪儿子没有提前和阿玛说,儿子觉得阿玛还是不知道的好。”
“对,你也是不知道的。”宜婳反应过来,表示自己今天并没有听到这话。
养心殿里诸位皇子阿哥都到了,除了被圈禁的大阿哥,就剩下十阿哥没有来,九阿哥着急的抓耳挠腮的。
康熙看了一眼,发现老十没来,倒没生气,这个儿子混不吝惯了,正事也没他的份,不来就不来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