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八文学 > 穿越小说 > 逆势屠龙 > 第887章
“第三,一旦长城不幸被建虏突破,撤退的兵马和京营的援兵,要优先退往通州,三河,香河,和原有的守军共同防守,配合铳堡切断道路,令建虏无法轻易攻克和快速通过。建虏获取不到粮草,困在京畿地区的时间越长,我大明的胜算就越高……”朱慈烺道。

“徐光启当年确实提过铳堡,但朝廷认为花费太过巨大,有华而不实的嫌疑,因此放弃,最大的疑问,小小五百人真能挡住建虏大军吗?”这一次发问的是三辅谢升。

徐光启虽然已经致仕,且已经病故,但他的名号在朝堂中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,对徐光启所学,即便是顽固派,也都是赞同的,当年徐光启提议在京师周边修建棱堡,拱卫京师,朝廷基本是同意的,只不过因为银两问题,最后被束之高阁。

谢升当年是御史,对这个问题有过研究,因此他立刻发问。

“铳堡以火器为主,分上下两层,能抵御大炮的猛轰和敌人的重兵攻击,我以为,徐光启当年的判断到今日依然正确,但使铳堡修建完毕,敌人若想突破,非付出三倍到四倍的伤亡代价不可,”朱慈烺道:“因此在通州,三河,香河,三地之间建设十二处的棱堡,将这三地连同京师和天津,形成第二道防线,对建虏绝对能形成有效的阻碍,而时间就是战机,当建虏在京畿困顿时,我大明可以调集更多的勤王之师,在第三道防线形成兵力优势,因此我认为,在京畿地区修建铳堡是非常合适和需要的。”

“棱堡只五百人,能守住吗?一处铳堡由需要多少银子?”谢升再问。

“五百人的棱堡,方圆两百步,造价两万两银子左右,五千民夫,三个月就可以建成。至于功效,我已经说了,建虏若想攻陷,非付出三到五倍的伤亡不可。”朱慈烺道。

谢升不再问,但眼神却怀疑。

十二处只需要二十四万两银子,算起来并不是太多,如果真能将建虏阻隔在京畿地区,令其无法南下,对大明来说,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。

看出了谢升眼中的怀疑,朱慈烺淡淡道:“但使顺天府出三万民夫,由京营工兵营主修,十一月之前,十二处铳堡,都可以建成。”

太子不会说假话,谢升不再问,退了回去。

蒋德璟却依然站在原地,问道:“京营兵马协助这几地,那京师呢?”

群臣都竖起耳朵。

京师的安全,关系到他们所有人。

朱慈烺环视重臣,声音清楚的说道:“如果可以,我是真的希望,建虏能到京师城下,和我京营大战一场,但纵观建虏历次入塞,除了第一次兵锋到我京师城下,其他几次全部都是绕城而走,往各防守薄弱的地方抢劫,而这正是建虏的狡猾之处,因为他们深深知道,京师城高池深,绝非轻易可以攻下的,建虏兵马本就不多,一旦在京师折戟,十几年也翻不过身来,因此就算让他们攻,他们也未必敢攻击京师。”

“去年抓到阿巴泰,阿巴泰在供诉中说,说当年老奴努尔哈赤曾经对虏酋黄太吉说,伐明有如伐木,我大明好比是一棵大树,他们女真人少力薄,一时难以撼动,需要从砍伐枝节开始,他们入塞攻陷小城,掳掠我大明青壮,其实就是在砍伐我大明的枝节,枝节败了,断了,大树的枯萎和倾倒也就不远了……”

听到此,不论朝臣还是御座上的崇祯帝,脸色都是微微一变---这种不吉利的比喻,也就太子敢说。

同时,这也是殿中群臣第一次听到“伐木”的理论,细细一想,那真是那么回事,建虏一直都在伐木啊。

当然了,也有朝臣怀疑,他们不觉得建虏有这么大的胃口,建虏不过就是关外的蛮夷,想要抢劫钱帛罢了,最多不过想在关外割据,哪有太子说的这么严重?

朱慈烺继续道:“因此,建虏的战略重点并不在京师和几个坚固且有重兵防守的大城,而在那些无法自保的小城和我大明散落在乡间的百姓,这也是我认为,应该下拨银两,令各地州县加固城墙,招募士兵的原因。也许并不是每个城池都能挡住建虏的攻击,但只要能令建虏付出足够多的低价,令他们意识到攻城得不偿失,那么他们攻城的意志就会大大的减弱,那就会有更多的城池能保留下来。”

“只要各地有效防守,保河间府不失,令建虏无法去往人口密集的山东和南直隶,纵使建虏突破了京畿地区,到了河北地区,我大明的损失也可以控制在最小。而大明的损失越小,建虏获取的补给就越少,于是对我大明就越有利。”朱慈烺道。

朝堂静寂,从首辅到朝臣都是静思。

蒋德璟想一想,问道:“臣最后一问,第三道防线以河间府为核心,而河间府距离京师五百里,殿下的意思,难道是要将五百里全部放弃吗?”

感谢“二当家的葡萄”的百元大赏,第一个盟主大神,谢谢~~~~~~~

——————

“非我愿意,实在是不得不为。京畿(华北)平原一马平川,无险可守,利于建虏的骑兵奔驰,却不利于我大明的防守,不管我大明在哪里重兵驻守,建虏都可以绕过。而河间府地处南北水陆要冲,向北联系京畿、向南联系青冀,三水环绕,是由北往南的必经之地,自古为兵家必争。只要扼守此地,建虏就无法南下,若是绕行,需要多出十倍的时间,且河间府本就是府城,城池比一般州县高大许多,将其设为第三道防线的核心,事半功倍,最是合适。”朱慈烺道。

蒋德璟微微点了一下头,不再问,只脸色凝重的向御座上的崇祯帝行礼,又向太子行礼,然后退了回去。

虽然没有明说,但蒋德璟的态度其实已经很明显,他对太子的战略建议,虽然不是太满意,但却也不反对了。

其他重臣都用眼角的余光相互观察,发现没有人再想站出来了,因为太子说的已经够清楚了,不管是附议还是反对,好像都有点不合时宜了,于是,众人的目光都看向了首辅周延儒。

但周延儒却是老井吴波,不动如山,静静站在那里,垂着眉毛,丝毫看不出他的喜怒。

朱慈烺再向御座上的崇祯帝拱手:“父皇,儿臣所预料和防备的乃是最坏的情况,虽然听起来有点惊心动魄,但儿臣却不得不将这最坏的局面,提前展示出来,以示警醒。建虏不是蒙虏,不但更精锐,更有纪律,而且用兵狡诈,非常懂得避实就虚,出其不意,面对这样的敌人,大明绝不能麻痹大意,从上到下,从长城到山东,都要动起来,如此才能再次击败建虏的入塞!”

“建虏去年已经失败了一次,今年再来,一定是竭尽全力,只要我大明能将其再次挫败,五到八年之内,建虏将再没有入塞的能力,或者说,他们永远也难以入塞了,因此,此次防御对我大明至关重要,关乎国运,一点都马虎不得,修缮各地城池,招募社兵,构筑第二和第三道防线,刻不容缓!”

说罢,朱慈烺深深一鞠。

殿堂静寂。

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御座上的崇祯帝。

崇祯帝的眉头却依然紧锁。

崇祯十二年,建虏入塞,肆虐山东,各地狼烟一片,等建虏退走之后,朝廷发旨,要各地修缮城池,加强防御,以备建虏再来,不过因为财政困难,朝廷并没有下拨多少钱粮,修缮城池的费用需要各地自筹,因此各地城池修缮加固的程度,各不相同,现在太子要将原本修长城的八十万两银子分到各地,老实说,崇祯帝还真是有点舍不得,倒不是因为他守财,也不是没有明白太子的战略意图,而是因为他穷怕了,担心这八十万两银子花不到刀刃上,被各地浪费,长城和京师却因为缺少修缮,而被建虏危及--在崇祯帝的心中,长城和京师的地位,远远高于山东和南直隶,虽然太子说的已经很清楚,建虏主要是抢人抢钱,不会攻击京师,京师防务不需要再花费重金整饬,但他总是有点不放心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