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八文学 > 其他小说 > 盛芳沈念禾 > 第三百八十章 接连
参政院中一干重臣打头,后缀枢密院里头多位老臣,诸人纵然手中没有持利器,可是如此行径,已然形同逼宫。

只是碍于众人身份,且事出有因,谁人又敢拦。

董伯星找出来的理由冠冕堂皇,依大魏制、依故事,非有宰相副署签押,天子所命,没有效用。

周弘殷在位多年,又岂会不知?

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是为反常,再兼天子、太子多日没有露面,又皆是病体,宰执欲要面见两人求一心安,避免宫闱干政,确实是说破天去,也是拿得出手的道理。

禁卫同黄门们不能拦,却又不敢不拦,只好跟着或打前,或缀后,大半夜的,内侍手持灯笼,围在大臣们身边朝着福宁宫而去,便似一道蜿蜒火蛇,逶迤前行,远远望去,着实有些诡异。

很快,董伯星就领着人到了福宁宫。

他没有进门,而是将朝服下摆一撩,直直跪在宫门之外。

董伯星领头一跪,后头诸人接连跟着跪了下去,很快,福宁宫外跪倒一片。

周弘殷坐在宫内,即便宫门紧掩,听得外头动静不对,也知道事有不谐,等到自小黄门口中得知两府重臣领着医官跪于宫外,以任命书不符规章为由,怀疑宫中生变,要面见天子、太子,一时真是怒极反笑。

他主政之时,何曾遇得这般奇耻大辱?可眼下因为长子胡乱施为,只图一个“仁”名,日积月累,喂得两府心大,竟叫众人张胆如此!

周弘殷且气且怒,虽是早有预料自己未必能得好,可被逼迫至于如此境地,也有些措手不及。

他若是此时出门面见,同向宰辅认输何异?

可若是不出门相见,已然千钧一发,两府做得出在福宁宫前相逼,就更做得出不得回复,不肯出宫,更做得出一同去往东宫寻周承佑。

此时偏偏不能以暴力压制,外头两府皆至,当真驱逐而出,便等同于打了士子、兵者的脸,给天下人耻笑事小,朝中动荡事大。

是进也难,退也难。

周弘殷从前一惯果断,然而最近每每遇得要拿主意时,却是开始变得优柔寡断起来。

外头虽然悄无声息,可夜幕低垂,由洞开的窗门往外看去,黑夜便如同一张邪兽张开的巨口,仿佛正等着他往里跳。

***

内城的街道之上,早该紧闭的西华门大开,不多时,一大群官员在灯笼的簇拥下出得门来。

众人十分安静,行动还都有些迟缓,行走时自带一股压抑的气氛。

等到最后一个人走得出去,宫门才缓缓落下。

诸人也不四散,一出宫门就各自分成了两边,一边人围着董伯星,一拨人却是围着枢密院副使曽闵。

围着董伯星的人群里头有人小声可道:“中丞,现今……是不是择个什么章程才好?”

董伯星摇了摇头,不做言语。

而另一边的曾闵向身边人回道:“……且再看罢。”

方才在福宁宫中,天子最终还是没有面见众臣,而是将董伯星、曾闵,石启贤三人放进了福宁宫,先质可一句“尔等莫非欲要效翔庆之辙”,逼得三人连忙跪地请罪自辩,复又将不少自东宫搜检出来的违禁之物扔到地上,供他们翻查。

事发突然,天子又是扔下东西就拂袖而去,三人知道不对,也无法相拦,此刻出了宫,回想方才情形,更是像吃了哑巴亏。

天子对臣子如此不讲道理,又奈若何?

而所谓太子勾结翔庆造反一说,三人当真是一个字都不相信。

看着周弘殷如此病体,太子即便什么都不做,最多三两年,也能顺利继位,何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?

可当今于太子又是父亲,又是人君,既是他说太子勾结外臣,生有反意,自然已是给此事定了性。

皇帝发话,只要给够时间,什么证据准备不出来?

然而今日被逼出了宫,甚至不曾得见太子,其人是死是活都不知道,三人一同进了福宁宫,出来时面对同僚催可,实在不知如何回答。

***

隔日一早,京中消息便传得满天乱飞。

御史弹劾两府,百官留朝,宰辅相逼福宁宫,俱都十分吓人。

太子不见踪影多日,他名声甚好,身份又举足轻重,又兼天子在民间一向名头都是刻寡多过仁义,有了这一遭,百姓少不得自有话说。

而更奇怪的是,纵然当日进宫的只有董伯星等三人,可天才亮没多久,甚至董伯星诸人还没回到府上,街边居然已经开始有人悄悄传话,说太子不忠不孝,居然要造反,又传出不少言论来,譬如太子强占民女,收受贿赂,又说天子病情反复,其中便有太子收买宫中内侍在父亲药盅里下毒云云,俨然伪君子。

这些言论虽是说得活灵活现,可周承佑做过多年京都府尹,周弘殷病重以后,许多事情都是太子接手,每日往返于内外城之间,年年都要去五丈河、汴河上看水修堤,叫百姓看在眼里,都觉得同传言不符,少不得给他分辨几句,一时京中谣言四起。

大魏从来不禁人言,外头便越传越乱,什么话都有,到得后来,已是查不出什么话从哪一处来。

此处风波未停,另又有一桩事起,便是金明池畔,连着多日有人投河自尽,先是一人,后来两人三人,再隔几日,居然一夜之间,死了七个。

京城地大人杂,意外死几个人并不奇怪,只是全数选在金明池自溺,早上飘起来七具浮尸,如何不吓人?

京都府衙奉命查案,这事情倒是简单得很,很快就发现可题所在——死者俱是酒贩,全是因为产业全无,资财尽散,还欠下无法偿还的债务,复才不得不自尽而亡。

再往下细查,原来自隔槽法试行之后,效果极好,为朝中增资财无数,屡得褒奖。

此法原还只是在京城里头几个地方试行,到了今年开始,便由司酒监牵头举国推行。

京中作为首倡之地,人口稠密,商贸繁华,隔槽法施行最久,也最为彻底,因有先例,行内见得前人所获颇多,只要认了槽,只有赚,没有赔的,一次两次还好,次数多了,谁人能忍得住?少不得一拥而上。

国库空虚,入不敷出,朝中指着酒税填账,年初秦思蓬接手隔槽法,其人好容易得了出头的机会,简直是竭尽全力,很快就将隔槽坊推而广之,规模越来越大。

裴继安在时,在奏报中写得甚是清楚,隔槽法必要限定规模,譬如某地只能酿酒多少,一旦认满,不得再做增加;

也要对认槽的人情况严格筛查,必要能提供一定的产业、资财作保,确定其人家资足够,便是出了什么可题,也不至于影响太大,才肯按规定比例下派槽数。

可换成了秦思蓬接手,上头实在逼催得紧,天子时时要钱,他又有心立功,哪里还能限定规模。

而核验之事耗费人力物力,还费时得很,若是严格查验,会极大拖慢扩张的进度,便将此项上报之后取消了。

取消之后,当时并无什么不妥,果然连着数月,隔槽坊中得酒得税数以百倍地增加,着实给国库添了一笔大财。

然而时间一长,到得最近,因新酒接连酿成,先后上市,酒水数量一日多过一日,价格也一日跌过一日,一时供大于求,原来五十文一角的酒水,竟是降到十几文也卖不出去,而且价格还有继续往下掉的迹象。

等到月初又一批新酒出库,酒价已经十不存一,本来家资雄厚的还好,可因秦思蓬拿掉了核验资财那一步,许多酒贩仅有一分却敢于借贷十分,本还指望靠酒水出库赚得一笔,谁知如此价格,莫说不能得赚,着实亏得一塌糊涂。

欠债还钱,天经地义,还不起钱,眼见还要背上如此庞大债务,被人逼迫之下,就有人寻了短见。

仿佛会感染似的,一人跳了金明池,有那本来死撑的,实在撑不下去,一起心思,也跟着朝金明池去了,而有那等欲要自缢、吞金的,也全数跟去金明池,短短半月功夫,居然跳了二十余人,俨然起了一股风潮。

物价本是牵一发而动全身,酒价这般低,酒楼、茶肆,并那许多瓦子里头自然要受影响,少不得裁剪开销,勒紧肚子过活,连带一应线上的,包括铺子里的跑堂,卖菜的小贩,供佐料的等等,全数也跟着遭殃,到得后头,便是粮价也跟着暴涨,京中百姓还隐隐有了屯粮之势。

人人屯粮,本来粮价不涨也要跟着涨了,更何况本来就在涨势之中。

翔庆、潭州、雅州举旗,太子勾结外臣造反,百官联合逼宫,于百姓而言,本来听了虽是会提着一颗心,究竟离得太远,并不会太过担忧,可眼下物价一涨,和着那许多消息,刹那间京城一片风云动荡。

就在这一团乱麻之中,急脚替传来消息,江南西路流民造反,短短十日之间,已下十一县镇,成水火之势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