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陶看看凌忍受伤的那只脚,他至今走路都还是跛的,也不好提议说到楼下的客厅里去说了。
她进去凌忍的房间里,在沙发区坐了。
她选了两人长的那条沙发,凌忍在她侧面的单人沙发位上坐了,他也不是要刻意离她那么远,就是很自然地,会和别人拉开距离。
明明是陶陶来找他谈话,他却率先开口说:“辛苦你了。”
陶陶“呃”了一声,忙摆手说:“没事,没事,应该的,其实当初在签合同的时候我就想到了,小嫒比较粘我,想来我可能会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,不过我没想到会和她住在一起,所以粘到这个程度还是超出我的预想了,哈哈哈。”
凌忍闻言,思考了大约0.1秒钟,然后他就去拿茶几上放着的手机了。
陶陶对他这个动作,实在是太熟悉了,忙阻止道:“不用,不用,你不用给我发红包,能被她喜欢,我还挺高兴的,真没有觉得有负担啦。”
凌忍的手在半空中顿了顿,终是没有坚持要拿手机。
陶陶觉得寒暄也进行得差不多了,抬眼望着他,很认真地说:“凌先生,最近我和小嫒住在一起,对她了解得比以前更多了,我发现她很缺玩伴。白天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,她几乎绝口不提,可能是没有发生什么让她觉得开心的事吧。”
这件事凌忍当然知道,小朋友们是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的人群,他们只是单纯地喜欢跟有趣的孩子们玩在一起,而不是和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孩子在一起,还要照顾她的感受。
虽然凌嫒的身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,但是她的改变在别的同学们的眼里完全是慢到并不会被察觉的态度,大家对她依旧是不理睬的态度,完全当她是透明的。
虽然办公环境换到了家里面,陶陶还是有向雇主报告工作的习惯,她就事论事,不带有私人感情地阐述事实给雇主知道。
凌忍正在思考怎么才能让凌嫒在学校里交到朋友的时候,陶陶继续说:“孩子在这个阶段特别需要爱,如果这一阶段不能给足她来自于父母的爱的话,她会花费余下的人生去寻找爱。这是很多童年缺爱的人普遍存在的问题,这样的人长大以后会特别容易爱上别人,只要别人给她一点温暖,就恨不得什么都不要地跟人家跑了。我原本以为小嫒是觉得我年轻,所以把我当成了好朋友,对我越来越粘腻,今天我才想通一件事,其实她真正想要撒娇的对象应该是妈妈,给她体贴和包容,将她宠得无法无天的妈妈。我问过刘姐,她说小嫒从来都不粘她,年龄相差较大有关系。在孩子的眼里,妈妈就是年轻、温柔、经常陪伴她的人。虽然她明知道我不是她的亲生妈妈,却还是发生了移情的作用,她找我去完成的,都是她想要和妈妈一起做的事吧?”
凌忍觉得人生如此艰难,成功的事业是远远不够的,还得有温暖的家庭,而他总以为,凌嫒有他就足够了,不再需要任何人,他将给她所有的爱,还有最好的一切物质条件,让她像个小公主一样,无忧无虑地长大。
可是孩子渐渐大起来了,有了自主意识,本能地渴求着母爱,且不说父爱代替母爱是否成立,单就凌忍看到的陶陶和孩子之间那种亲亲我我的相处形式,他就做不到。
他能以父亲的身份对凌嫒好得无以复加,却无法为她改变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模式,那是更为根深蒂固的存在,是他成长至今一点一点形成的,名为“凌忍”的全部。
而且,异性和同性之间能做的事情本来就是有区别的,他作为异性本就不能和凌嫒太过亲近,这会让她误以为那是和异性之间的正常距离,这是隔在两人之间的天然屏障。
陶陶很是无奈地说:“妈妈是这个世界上给孩子最温柔爱意的人,我能关怀她,爱护她,但是我代替不了妈妈的角色,终究不能永远陪着她。这些事情本来不是我该考虑的,但是我这人就是放不下眼前人,感觉到她的渴求,我就没办法视而不见。跟你说也并不是要你现在马上改变什么,而是我觉得你会想要知道小嫒内心的真实想法。”
凌忍点头道:“我懂你的意思,你是说我有两年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,对吗?”
陶陶的合约签了两年,他记得。
陶陶耸肩道:“我希望那个人能更早出现,对你,对小嫒,都是好事。”
以凌忍这么冷傲的性情,要他在两年之内给凌嫒找一个妈妈,已经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了,再说什么提前的话,简直就是难如登天了。
陶陶报告完工作,困意又来袭了,她起身回房睡觉,刚走了几步,又倒退回来,站在凌忍坐着的沙发旁边,有些扭捏地说:“那个,凌先生,我有个问题想要问你。”
凌忍抬头望着她,她有些不自在地说:“我没有别的意思啊,纯粹就是好奇。”
一般凌忍不说话,就是默许了,他要是拒绝的话,就会直接告诉对方。
陶陶鼓了鼓劲,小声地说:“我觉得,你对我的态度比我之前在彩虹教育的时候要好很多……”
她说着就有些手足无措,两个手指不自觉地开始“斗虫虫”了,然后才补完了整句话,说:“是不是我的错觉啊?”
凌忍闻言,轻笑了一瞬,觉得她真是个小孩子,别人对她好,她默默感受到了也就是了,还要跟本人问起,这有什么好不确定的啊?
于是,凌忍以看小朋友的眼神,包容地为她的疑惑做了解答:“不是错觉。”
陶陶明显一脸受宠若惊的表情,反射性地追问了一句说:“为什么啊?”
凌忍真是拿这个内心里住着一个小学生的姑娘没办法了,他想对一个人好,还非得要讲出一番道理来吗?
于是他想了一想,给了她一个理由说:“因为我有求于你。”